我国有些传统词语,规定只能用于某种意义(词义褒贬)或某一特定对象。不慎用错,便容易贻笑大方。如“处心积虑”这一成语,出于《左传》,原指一个人城府很深,想方设法要陷害别人,是贬义;不能用在正面人物身上。有人用此成语形容朱自清先生,我认为很不妥当。
晋代作家潘岳,妻死,潘作《悼亡诗》三首,见于《昭明文选》卷二十三。后世因以“悼亡”为特定词语,只限于悼念亡妻,对其他人或其他场合均不能用。记得90年代初,我读过一篇《读<吴宓与陈寅恪>》的文章,竟称吴宓、陈寅恪二位先生悼念王国维自沉的挽诗为“悼亡”之作,实在缺乏常识(就在这篇论文中,作者还把陈寅恪先生《王观堂先生挽词》的序言当作蒋天枢的文章,幸而后来把蒋的名字删掉了)。而不久以前,天津一家报纸刊登了一位作者悼念厉慧良的挽诗,亦题“悼亡”。后有读者指出其误,这位作者接受意见并表示感谢。但他却说,幸亏读者指出,不然人们会把厉慧良当成坤伶了。其实这位作者仍未明白,即使厉为女性,为之作挽诗仍不能称“悼亡”,因为被挽的人并非作诗人的妻子。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真可为之一叹。
最近上海《新民晚报》有位作者建议请人专门搜集这类性质的错误写一本正谬的书,供写文章者和报刊及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参考。建议虽好,做起来却大不易。因为这类错误层出不穷,每每挂一漏万。即如我刚刚读完的一本哲学家的近著,竟在《后记》中出现了“欤兮盛哉”这样的所谓“成语”,想是“猗欤休哉”或“猗欤盛哉”之误。其实人们只要常读一点鲁迅的文章,这类错误就会避免出现。因此如颜师古那样写一本《匡谬正俗》,恐怕现在比唐朝要费事多了。